增强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让秦岭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秦岭,“2016环越秦岭大型采访考察活动”将于9月份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本报策划发起,将邀请新华社、人民网、陕西电视台、陕西传媒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和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采访考察团,用近三个月时间,深入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汉中、宝鸡,围绕秦岭地区的林业、农业、环保、交通、水利、旅游、扶贫、医疗、文化、教育、文物保护等题材,进行深度采访调研。多媒体全面、系统地围绕秦岭进行深度采访考察,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作为打造向西开放最前沿阵地的陕西,秦岭是赖以生存的“靠山”。对于寄托着中国太多乡愁的秦岭,如何开发?如何保护?如何让它休养生息?如何利用它的馈赠?如何与它良性互动?如何让它再现辉煌?这是摆在陕西人面前一个个宏大的课题。事实上,陕西人早已行动起来,与秦岭有关的一个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诠释着陕西实力,也印证着陕西信心。本次活动,就是寻找成功样本,让我们的成果得到分享,让秦岭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希望更多部门加入到我们的团队,大家共同努力下,为秦岭作出贡献。 1 秦岭撑起中国脊梁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我国南方、北方的气候分界线,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学者眼里,黄河是母亲河,秦岭是父亲山。 从地理意义来看,秦岭对中国有多重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像阿尔卑斯山是欧洲的脊梁一样,秦岭是中国的脊梁。与同纬度的美国不同,美国的主要山脉落基山脉是南北走向的,龙卷风可以从南刮到北,暴风雪可以从北吹到南。秦岭是东西走向的,对大陆型西北风和海洋型东南风形成阻隔,造成了中国独特的北方干旱、南方湿润的气候差异,使中国形成了明显的北方和南方不同的地理生态特征,没有美国那样频繁的自然灾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自信的本质是文化自信。作为文化重镇的秦岭,张宝通认为其与地理意义位置相似: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华山是“华夏之根”,是中华民族的圣山;秦岭北麓哺育了大关中,兴盛于此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决定了中国数年的走向;汉朝、汉人、汉字、汉文化定鼎于其南麓汉中…… 正是因为秦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时曾指出,秦岭是中国的精神标识和地理标识,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来源:陕西日报) 2 秦岭蕴藏太多陕西故事 从靠山吃山到封山育林,陕西最大的森林莽莽苍苍;从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到现在数十个,秦岭四宝自在栖居;从秦蜀古道到中国第一长度的西康高速终南山隧道,秦岭让陕西制造声名远播;从荒草掩映到重见天日,秦岭这个文物的富矿让人惊叹;从黑河饮水工程到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这个水库为大关中解渴;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多个景点华丽亮相;从受灾害困扰到搬迁出山,移民开启新生活……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秦岭探索发现之旅,是陕西行动,也是陕西智慧。 而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地开发利用秦岭,让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已成为共识。省委书记娄勤俭曾强调,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保护工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坚持保护为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对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在讲给世界的陕西故事里,他在强调陕西生态生活环境优美宜居时,对秦岭保护给予推介。 用法律保护秦岭的地位,这是陕西的创举——《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我国首个为一座山脉所立的地方法律,自2008年3月实施,已过去8年。而西安市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也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地方性保护法规,与《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西安市“十三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法规合力为秦岭保护编起了一道“法网”,让曾经日趋“紧张”的“山”“城”关系,慢慢得到修复。 3 形成合力让秦岭走向世界 秦岭是张王牌,如何打得漂亮,各地一直在努力。 这些年,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汉中、宝鸡等地市都围绕着秦岭,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让秦岭特色从大变强:以登山、漂流、古镇、康养为主的全域旅游;以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等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核桃、猕猴桃、有机茶、绞股蓝、黑米酒为主打的有机农产;以钼矿、黄金、鸡血石等为主的特色矿产…… 而在文化层面,秦岭成为各地展示创意的巨大舞台:商洛市发出“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宣言并举办“秦岭生态旅游节”、“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汉中举办“油菜花节”、“栈道文化旅游月”;宝鸡举办“秦岭与黄河的对话”;西安市开展以“感恩秦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好古城生态屏障…… 彰显陕西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秦岭可担重任。为此,本报聚合社会力量,邀请经济、文化、生态、科技、旅游等领域专家,与相关政企领导组成考察团,深入秦岭,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向世界展示陕西对父亲山的责任和情怀。 此次活动,本报社长张仁华将担任采访考察团团长,他表示:宣传秦岭,讲好陕西故事,我们义不容辞。秦岭这座山,我们可以大有作为,期待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加入到保护秦岭的行动中来。 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全媒体、多角度、全区域,以采访考察方式探秘秦岭,在全国是首次。我们的愿景是,发现秦岭之美,在国内和国际提升秦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各界对秦岭的关注,为陕西对外形象加分,也为关中地区“率先发展”和陕南地区“突破发展”这步大棋鼓与呼。 |
秦岭山脉是我们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山脚近年来出现了一排排的别
说起西安,大家都知道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在西安能够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
9月18日,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志愿者工作站在长安区成立,揭
我曾经在长篇小说《山本》里写过,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