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秦岭网]

搜索

10个自然保护区汉中擘画秦岭生态新蓝图

2016-4-22 23:27| 发布者: dmqlw| 查看: 502| 评论: 0|原作者: 沙莎 付山黛 |来自: 陕西日报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夏永光摄 人与动物的信任感就这样慢慢建立 向定乾摄 长期相处下来,工作人员和金丝猴已成了好朋友 目前,朱鹮觅食地、游荡区遍及汉中市9县区3000多平方公里 夏永光摄 若非寒溪一夜涨,哪得汉 ...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夏永光摄


    人与动物的信任感就这样慢慢建立 向定乾摄


    长期相处下来,工作人员和金丝猴已成了好朋友


    目前,朱鹮觅食地、游荡区遍及汉中市9县区3000多平方公里 夏永光摄

        若非寒溪一夜涨,哪得汉室四百年?在中国,汉中是一部厚重的史书。 

        2000余年前,“栈阁此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的故郡,坐拥险要地利丰饶物产,吸引一众贤才良将纵横摆阖,大汉王朝渐显迹象,汉人汉族由此血脉绵延生生不息,于此发端的中国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艳惊世界。 

        从诸葛亮呕心沥血到张骞出使蔡伦造纸,灿若星河的忠臣名将,在汉中这方舞台上长袖劲舞,让中国历史显得雄浑大气丰沛生动。这得益于汉中的天赋异禀,更得益于秦岭的无私滋养。 

        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这个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已然华丽转身,成为秦岭深处的一个绿肺,一个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濡以沫的经典范本,因秦岭和汉中而成为可能。 

        如今汉中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终极体现就是珍禽闲眠,灵兽尽欢——野生大熊猫从1982年发现第一只到现在已达164只,种群密度和遇见率居全国之首;朱鹮从1981年发现的7只到现在1000余只;金丝猴、羚牛从难觅芳容到现在与人和平共处……这些人类的朋友,因为汉中人的努力而得以繁衍壮大。 

        战绩的背后,是汉中人对秦岭的守望,更是汉中人智慧的结晶:为萌萌的大熊猫、优雅的朱鹮、可爱的猕猴建立保护区,因地制宜为动物们重建家园,让它们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栖居。 

        从成立保护站到现在的10个各级保护区,从最初的8.9万公顷增加到22.45万公顷,从开始的群众不理解到现在全民环保……几十年过去了,汉中,这个被保护区托举的城市,用实际行动,擘画秦岭生态的一张张蓝图,也给秦岭献出一份份让世界惊叹的礼物。

        现状可喜 自然保护区成珍惜物种乐园 

        如果不是30多年前在野外分别偶遇那一头大熊猫和7只朱鹮,这两种濒危动物的命运可能会发生改变。恰恰是一次邂逅,两种动物万众瞩目,它们的发现地汉中也成为世界焦点。历史在这一刻,把一副重担交给了汉中,交给了秦岭。 

        事实上,在早前几年的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立,熊猫的发现,为保护区的发展增加了新动力,一批年轻人投身保护研究大熊猫的队伍,当年20出头的梁启慧就是其中一位。 

        从开始对大熊猫知之甚少到而今成为研究专家,梁启慧认为,保护区的成立,让人类逐渐掌握了大熊猫活动的规律,真正开辟了属于他们的栖居乐园——海拔1700米以上为秦岭箭竹林,是大熊猫理想的夏居地,这一区域海拔高、气侯凉爽,竹林密布,毎年6月至10月它们就在这一带栖息觅食;海拔1700米以下广布巴山木竹林,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高海拔区已变成冰天雪地,低海拔区依然竹林翠绿,溪流清澈,是大熊猫冬春季节良好的栖息场所,这一区域称为大熊猫的冬居地;直到第二年5月,低海拔区域的竹笋季节已过,而高海拔区的竹笋逐步长出来,大熊猫追着竹笋逐渐又向高海拔区迁移。这样大熊猫在保护区内随着食物和季节的变化,来回在高低海拔区之间有规律地迁移、栖息、觅食。 

         “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的朱鹮,在196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1981年5月在洋县发现7只“秦岭一号群体”,是我国自1964年以来复查到的第一个野生群体。如何让这些国宝留住倩影,有了前车之鉴,主体位于洋县的朱鹮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便水到渠成。 

        上述两个保护区只是汉中保护区的全豹一斑。如今,在汉中境内,总面积达22.45万公顷的各级保护区成了动物的大乐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摩天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熊猫量身打造;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朱鹮自由飞翔;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聚焦了我省绝对数量的猕猴。 

        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森林的庇护,于是,为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汉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随之诞生。

        筚路蓝缕 寻找人与自然相处的汉中路径 

        每每提及金丝猴,汉中姑娘廖丹总是说,在长青保护区和小猴对视时,那种呆萌的眼神,真让人心都化了。 

        见识过峨眉山猴的刁顽,一下就跃上肩头的金丝猴让廖丹尖叫了一声,但是一只柔软的小手拨开她的手掌后,她这才醒悟过来,猴子是想要她手心里的花生。 

        随后,一群猴子围在她周围欢呼跳跃,像极了《西游记》里花果山里的那些桥段。不伤人,不“抢夺”,只“卖萌”,这群有礼貌的猴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通身金光闪亮,这让廖丹彻底改变了她对猴子的印象。这些对人友善的金丝猴,如今在树枝间快乐攀援,这也是秦岭深处人与动物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件让梁启慧津津乐道的趣事,是两个青工赶着熊猫回来救治的故事——1991年秋天,两个青工接到群众线报,说发现一只熊猫可能生病了,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两人一路赶着熊猫走过竹林、田地、独木桥,硬生生走了两三公里,回到了救助站。野生熊猫能如此听话地跟人走,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至少说明,熊猫对人的抵抗心理并不严重。这更得益于村民对熊猫的爱护——发现有病体就参与救治,偶尔遇到饥饿的熊猫还会给以食物,人与动物的信任感慢慢就这样建立。
 
        虽然贵为濒危鸟类,但朱鹮跟人类的距离却相当近,因为它的食物活泥鳅和小虾大多来自稻田和河流。为了保护朱鹮,从建立保护区开始,严禁农田喷洒农药就成为工作人员的重头工作。让长青保护区一位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的是,以前进村,经常会有村民堵住工作人员问,为了保护鸟为啥要让人遭受损失?经过耐心宣传每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群众慢慢理解了保护这些濒危物种的重要性,最后都和工作人员成了好朋友。 

        而让生态环保理念代际传递,在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张海斌看来,是建立新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批又一批孩子走进保护区,不但让他们增加了知识,也让环境保护的种子从小就扎根于他们的心田。 

        努力就有回报,立体化的保护区搭建,为秦岭迎来更多的贵客——目前,朱鹮觅食地、游荡区遍及汉中市9县区3000多平方公里范围(除略阳、镇巴),繁殖地也由洋县扩大到城固、西乡、佛坪、留坝、南郑5县,野生种群数量达1000多只,相比“十一五”增加了300多只,增长43%。大熊猫数量据2012—2013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得知,数量达164只,相比1999年全国三调时的159只,增加了5只,增长3%。

        大国方略 涵养水源让秦岭成为不竭之泉 

        从汉中到河南、渐江,再到韩国、日本,朱鹮向世界带去秦岭的问候,越来越多的地球人纷至沓来,感受秦岭的神奇。 

        对于秦岭,著名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给予极高评价:即便在全球范围内,秦岭独树一帜的野生动物种群,恐怕也没有其他地方能望其项背。作为秦岭的崇拜者,著名作家叶广芩多年来一直深入秦岭探索思考,她认为,秦岭的东西走向使中华大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多样的人文景观,由于有效阻挡了由北向南侵袭而来的第四纪冰川,为我国保留了许多世界孑遗物种。 

        抢救这些独特的存在,是秦岭的幸运,也是秦岭的责任。 

        在林业高级工程师何少闻看来,汉中建立的各级保护区对保持秦岭生物多样性功不可莫,如果不能保持住这一点,作为气候分界岭的秦岭,将会对我国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正如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的报告指出,鸟类减少将引起令人担忧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扰乱自然界的降解机制、种子传播和昆虫控制。人类健康也将受影响,因为生态平衡的变化总是导致携带病毒的动物显著增加。 

        而保护区的另外一个现实作用,就是对关中甚至中国的强力支撑——秦岭地处国家中部,其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着巨大的水源涵养和区域性气候调节作用。向华北和北京供水的中线供水工程以及向西安供水的引汉济渭工程,其主要水源涵养地域就是包括佛坪保护区在内秦巴山区地域。秦岭森林所涵养的优质水源滋润了关中平原,也滋润了关中平原上的包括西安在内的城市群。 

        同时,林木蓄积量300多万立方米,年净增蓄积量约6万立方米。保护区其他植物资源丰富,吸收二氧化碳数量巨大,对缓解全球气温变暖有重要作用。 

        如今的汉中,在众多保护区的守护下,以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为代表的600余种动物,以红豆杉和独叶草为代表的近3000种植物和谐共生,这也成就了汉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上佳人居条件。 

        汉中的努力,世界看得见。正是因为对秦岭的保护,13年前的今天,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全球第83个“秦岭——献给地球的礼物”称号颁发给了陕西省。 

        这一荣誉,是对我省在秦岭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的实出贡献给予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世界对汉中探索秦岭生态保护方面再创辉煌的殷切期盼。
 
        采访手记 

        建保护区之城大智慧有大手笔 

        如果要问你,陕西大熊猫和金丝猴有啥特点?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除了觉得熊猫像太极图一样黑白两色、金丝猴除了“好脾气”以外,一无所知。“陕西熊猫脸更大更圆、金丝猴发情期面部由黄变蓝”,是在保护区摸爬滚打30余年的专家给出的答案。 

        人与这些生灵近距离接触不到40年,但对它们的了解却超越了所有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保护者,不但付出了青春热血,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1985年,北大学生曾周为了观测熊猫从百米悬崖失足落下,21岁的他也长眠秦岭,陪伴他热爱的精灵们;那些为了发现一点蛛丝马迹而欣喜若狂的梁启慧们,如今已年近花甲,人生最美年华陪伴着山中岁月;还有汉中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为了保护动植物,搬离故土,同时忍受着减产少收的经济损失……慢慢地他们知道,今日的付出,不但是为了保护生物,更是为了寻求人类与自然更加强烈的共振,为我们的生存垫定更深的根基。如今,当世界因为汉中而一次次惊呼,这对他们来说,要做就做最好,付出终有回报。 

        而回报不仅止于精神的蕴藉,这些自然的精灵也以他们的方式回报人类:在无毒有害环境下生存的朱鹮已经成为洋县的一张金字招牌,惊鸿过处,洋县的良好生态环境一览无余——无公害天然的系列产品,也在朱鹮飞处尽情绽放,让世界眼前一亮。

        一个个自然保护区,就是汉中给生物们开出的栖息单间。在这些保护区里,让动植物少受侵扰伤害只是底线,让它们有权利享受快意的自由时光,让它们的生命得以繁衍生息,让它们的演化之谜在我们手里解开,才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这也是汉中人的终极目标。 

        如今,这样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动物种类增多,种群增加,活动范围扩大,是对人类保护行为的最高奖励。这来源于汉中人的胆识和魄力,也来自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更来自父亲山秦岭的无私馈赠。没有秦岭这个舞台,这些精灵可能与我们无缘,汉中也可能会落寞许多。 

        寄语洛城风道日,明年春色倍还人。过去几十年,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上,汉中人已经取得高分答卷,自然保护区之城,俨然成为汉中的标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张人类共同面对的大试卷,得天独厚的汉中将用如橼巨笔,描绘出更加绚烂的新蓝图。(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沙莎 付山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