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玫瑰酱”重启秦岭小村“芬芳生活” 初夏,成片的玫瑰花簇拥着太平村村民王旭东的农家小院香气洋溢。院子里,草席上铺着日出前刚刚采摘的玫瑰花瓣;屋子里,几口大缸里手工酿造的花酱香气顺着缸沿偷跑出来。 每一口大缸上都写着福字,每一口大缸也都见证着太平村的芬芳生活。 太平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引镇,是个秦岭脚下的小村庄,全村不过240户、900余人。今年39岁的王旭东自小就在秦岭脚下长大,山上的树,林里的鸟他都不陌生,但最熟悉的还是村里的玫瑰。 几名游客在太平村村民李洋(左一)家中观看食用玫瑰晾晒、分拣花瓣的过程。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在地处内陆的陕西种植玫瑰并不多见,但在太平村,玫瑰种植历史却已有近40年。“我们这里土壤合适,加上秦岭脚下昼夜温差大,开出的玫瑰花味道更香,做出的花酱也更浓郁。”王旭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就种了四五亩玫瑰,几口老缸也是那时置办的。 制作玫瑰酱,王旭东仍遵循父亲交给他的方法,“大缸要在太阳下晒透,花要选好花,糖要选一级的。发酵过程中,每两天翻一次,得酿造三个月,急不得”。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品质优良的玫瑰香却飘不出村去。究其原因,王旭东认为,村民都是小打小闹,来个大单子根本不敢接。眼看指望不上的“玫瑰经济”,村民们索性又种上传统作物,然后一个个外出务工。 “不是花酱不好,而是经营方式不对。”但每当看见家里的那几口老缸,王旭东便心里不是滋味,“既然‘单打独斗’不行,为何不能抱团呢?” 太平村村民王旭东(右)和他的兄弟王旭伟(左)在花田里采摘食用玫瑰。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在当地政府鼓励下,王旭东开始尝试流转村里土地,壮大规模,并且率先成立了合作社,还去办了营业执照。 偏居秦岭脚下的引镇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也正在重新筹谋产业布局,寻求新的发展。 引镇党工委副书记赵伦宏说,一方面是保护秦岭自然环境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尽快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两相结合,绿色经济成了引镇发展的总体规划。 如今,太平村里1/4的可耕地种上了可食用的玫瑰花。这些花酱不但出现在西安市回民街的多种小吃里,也吸引来兰州等地的客商,一次购买一万斤的大单再也难不住太平村人。一些脱贫户也加入到了种植队伍中,有了稳定的收入保障。 围绕绿色经济,近年来引镇还发展起草皮种植等产业。引镇街道办主任李强说,不少农户从绿色产业中不但收益颇丰,有了精气神儿,而且村容村貌也变化很大,古镇逐渐有了新的韵味。 “下一步我们准备成立一些协会组织,提升品质和销路,带动更多群众早日脱贫。”李强说。 |
秦岭山脉是我们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山脚近年来出现了一排排的别
说起西安,大家都知道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在西安能够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
9月18日,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志愿者工作站在长安区成立,揭
我曾经在长篇小说《山本》里写过,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