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秦岭网]

搜索

秦岭七只朱鹮传奇

2017-8-21 17:23| 发布者: dmqlw| 查看: 509| 评论: 0|原作者: 陈卓珂 刘曌琼 陈星|来自: 中国青年网

摘要: “1990年9月12日至13日,洋县五间乡老庙村相继发现1只朱鹮尸体和1只受伤朱鹮(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同年9月14日在后湾村又发现1只朱鹮尸体。经鉴定,上述3例均属枪击致死。”这是《中国朱鹮》一书第一章记载的一件事 ...


  汉江芭蕾。  张跃明摄

  “1990年9月12日至13日,洋县五间乡老庙村相继发现1只朱鹮尸体和1只受伤朱鹮(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同年9月14日在后湾村又发现1只朱鹮尸体。经鉴定,上述3例均属枪击致死。”这是《中国朱鹮》一书第一章记载的一件事。

  短短的76个字,看似并不起眼,可每当张跃明看到这段文字时,总是止不住叹息。张跃明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主任,1990年是他入行的第7年。讲起那只因抢救无效死亡的朱鹮,他说:“像是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朱鹮保护工作者在监护棚休息(摄于1983年)。 张跃明提供

  1、 “用笨办法守护朱鹮”

  “那是我最心痛的一件事,那场面真的是撕心裂肺。我赶到五间乡政府办公室的时候,鸟就在桌子上放着,血止不住地流。”提起那只没能救回来的朱鹮,年过五旬的张跃明不禁泪眼婆娑。

  8月8日至10日,记者走进秦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听朱鹮保护工作者讲述他们与7只朱鹮的传奇。

  1990年9月13日下午,张跃明一接到朱鹮受伤的通知,就立即冲进乡政府办公室,抱起朱鹮赶往当时的洋县人民医院。他回忆道:“鸟的叫声相当悲惨,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到了县医院立刻拍片子,检查伤口,当时没有兽医,只能用给人做手术的经验把鸟身上的铅弹取出来,大概黄豆粒那么大。”

  张跃明说:“我当时就感觉这只鸟可能有生命危险,后来也确实没有救过来。当时地方上土制猎枪数量非常多,朱鹮活动区也没有监控,几乎无从查起。”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种群,其中3只幼鸟。最初朱鹮数量的增长非常缓慢,一直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到1986年,朱鹮数量达到13只。到1993年左右,数量才增长到20多只。

  重伤不治的这只朱鹮,张跃明极为熟悉。随着他的回忆,1989年冬天的一场朱鹮追踪徐徐重现。

  1989年10月,一只朱鹮飞到了汉中褒河附近,张跃明的团队紧跟这只朱鹮进行追踪监测保护。“主要是根据朱鹮可能的取食地划定它的活动范围,当时的大致范围在勉县、汉台、南郑这三个地方。一周后,我们基本确定了它的活动轨迹。”从当年10月中旬到1990年春节,张跃明连续追踪着这只朱鹮,直至它适应了新栖息地。他说:“那时为了死看硬守跟着它,我天天吃冷饭。最后看它死在我怀里,就像是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张跃明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大山里那群飞舞的“吉祥鸟”。像他一样,朱鹮保护工作者都是在“死看硬守”中,获得了鸟儿的信赖。

  1981年5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三下洋县,遍访农民、猎户,终于在当年5月21日15时23分,在一棵青冈树上发现了朱鹮的巢。几乎就在同时,一只美丽的大鸟凌空展翅,双翅与圆形尾羽的下侧面闪烁着异常艳丽的朱红色光泽。“刘荫增当时大喊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张跃明并未亲历那一刻,但是当他引述那段历史时,仍然异常激动。

  从那时起,朱鹮保护就确定了“死看硬守”的笨办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当时洋县成立了朱鹮保护站,作为林业局下设的一个机构。站上只有4个工作人员,保护7只朱鹮。保护工作者每天24小时跟着这些朱鹮。给鸟儿佩戴跟踪仪器,再在背上绑上发射仪,他们就能时刻观察接收装置。“没有高山阻隔的情况下,两公里之内都能感应到朱鹮的存在,并且确定它的位置。确定位置之后,保护人员就会去寻找朱鹮进行实地观察。”张跃明说。

  每年的3月到7月是朱鹮的繁殖期。这个时候朱鹮会在树上做窝,野外保护工作者就在树干下面搭一个棚,叫做值班棚。除此之外,还要在远处能观察到窝的平地上再搭一个棚,叫做观察棚。这两个棚,24小时不离人。就是这种“死看硬守”,才把朱鹮拯救过来了。因为繁殖季节必须要跟着它,防止朱鹮被偷猎或者遭遇野兽侵害。

  1986年,随着朱鹮数量增加至13只,洋县朱鹮保护站更名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人员编制也相应增加到13名。“数量有了增加以后,做窝地点基本就固定了,主要分布在山区的两个位置,一个是姚家沟,一个是三岔河。到1995年之后,朱鹮数量有了稳定增长,又增加了一个繁殖地——牯牛坪。”张跃明说。


  2 、洋县飞出“东方宝石”

  “洋县作为世界唯一的朱鹮种源地,还承担着异地朱鹮种群再引入的义务。目前,已在中国境内的陕西、河南、浙江等省的20余县市,异地再引入野化放飞朱鹮300余只。不仅如此,洋县飞出的‘东方宝石’,如今已经遍及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副主任鲁钊介绍说。

  为进一步扩大朱鹮种群,1998年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开始进行朱鹮人工孵化实验研究,2000年,朱鹮成功实现人工孵化。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成功人工孵化饲养朱鹮600多只,救治病伤朱鹮340余只。

  在实现朱鹮人工孵化和野外放飞的漫长过程中,离不开饲养员们夜以继日悉心呵护。

  33岁的郭颜丽,是陕西汉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华阳保护站朱鹮繁育野化种源基地的一名饲养员。从2008年开始,她就在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当朱鹮讲解员。“开始还觉得讲解工作很枯燥,讲着讲着对朱鹮及朱鹮保护工作熟悉了,就爱上了朱鹮,爱上了朱鹮讲解员工作。”她说。

  8年的讲解工作,让郭颜丽对朱鹮经历了从认识到熟悉再到挚爱的过程。2016年,郭颜丽如愿成为华阳朱鹮繁育野化种源基地的一名饲养员。

  “华阳的护鸟笼占地9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护鸟笼。种源基地主要承担着朱鹮种群的科研繁育扩大,具有预防禽流感、保留种源及旅游观光三项功能。”郭颜丽说。

  目前,华阳朱鹮繁育野化种源基地有6名工作人员,郭颜丽和另一名同事负责饲养朱鹮。每天6时准时准备好喂养的食物,开始投喂前,郭颜丽要绕着护鸟笼走上一圈,“要先检查隔夜朱鹮的精神状况,有无病伤。”她说。

  “大护鸟网中有48只成鸟和几只幼鸟。喂鸟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鸟儿老远看见我,就陆陆续续向喂食地聚集。等我进了网笼,它们便都围着我,不停地向我示意。”郭颜丽告诉记者,给朱鹮喂食就像喂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万分小心。由于担心鸟儿受到惊吓或者被她踩伤,每次喂食她都要在原地等朱鹮吃完食物疏散才走。

  “朱鹮的食物是很讲究的,每天喂食两次。每年4月中旬到10月底,喂食早上以牛肉为主,下午以泥鳅为主。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初,两餐喂食都以泥鳅为主。”郭颜丽说。

  为了保证朱鹮正常摄入营养,郭颜丽要提前制作好两天的食物,并与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搅和在一起,按单位食量打好包,放进冰箱。投食前,提前6小时到8小时先取出解冻再投喂。每只成年朱鹮每餐大概是150克的摄入量。

  朱鹮胆子很小,特别是未成年的幼鸟最怕惊吓。今年7月初的一天早晨,有两名外地游客参观时见到朱鹮非常激动,在护鸟笼外大声喧哗,导致一只朱鹮幼鸟受到惊吓乱飞,撞到一棵大树上,头部受了重伤。“朱鹮害怕外界的高分贝声音,也害怕颜色艳丽的东西,我们的工作服都采用这种浅灰色的布料。”郭颜丽说。


和谐家园。 张跃明摄

  3 、老百姓的“吉祥鸟”

  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在游历终南山时,目睹了朱鹮身姿华彩后有感而发,写下《朱鹭》一诗,对朱鹮的特征和习性这样生动形象地描述:“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朱鹮红色的面部和飞羽,被洋县百姓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老百姓都很喜欢朱鹮在自家树上筑巢,认为这是好运的征兆。”洋县县委宣传部干部张校峰说。

  洋县的老百姓与朱鹮有着深厚的感情。据张校峰介绍,一次,花园乡一户农家的大树上有朱鹮做窝,但是某天傍晚朱鹮被家畜所惊,留下正在孵化的蛋就飞走了。“处在孵化期的鸟蛋,如果不对它进行管理肯定就冻坏了。这家农户的老大娘就把鸟蛋取下来抱在怀里暖了一晚上,第二天看见成鸟回来了,才敢把蛋放回去。”幸运的是,最后这几只蛋被成功孵出。

  保护朱鹮的过程中,当地群众带给张校峰一次次感动。

  “还有一次猎杀**,发生在2015年龙亭乡高家沟,两个外地人射杀朱鹮。当地群众的表现真令人感动!当他们发现外地人把朱鹮猎杀后,狩猎者拿了一沓钱给群众要他们放过自己。当时没有人收这个钱,并且大家一起把猎杀者交给了派出所。”张校峰回忆道。

  在张校峰看来,社会广泛参与是保护朱鹮的重要力量。朱鹮保护必须要社会参与,光靠专业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过去鸟儿数量少,可以做到跟踪监护。但现在鸟的数量增多,工作人员很难对所有的鸟进行跟踪,所以这就要求朱鹮活动区域的居民们也参与进来。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对于承包和监护朱鹮繁殖做巢林区的农户,朱鹮管理局给予其相应的报酬。每年7月到11月朱鹮的游荡季节,鸟儿要从山区飞到丘陵,活动区域变大,朱鹮管理局在这些区域动员群众担任朱鹮保护信息员,发现朱鹮后做好记录,然后上报,再由专业人员核查监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我给它起名叫《和谐家园》。”采访结束时,张跃明将自己的珍藏照片一一展示,每一张都是他最爱的朱鹮。这张《和谐家园》拍摄的正是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画面。“我这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看着它们春孕冬藏,振翅蓝天,是最幸福的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