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秦岭网]

搜索

秦岭北麓有露天采掘场634个 红碱淖于2031年消失

2017-7-18 07:38| 发布者: dmqlw| 查看: 1320| 评论: 0|原作者: 王昕 武洁|来自: 西安日报

摘要: 红碱淖水域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将于2031年消失;西安地表沉降应高度关注,尽快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上升为52.84%……昨日记者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首次全面查清 ...
      红碱淖水域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将于2031年消失;西安地表沉降应高度关注,尽快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上升为52.84%……昨日记者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首次全面查清了全省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获取了全覆盖、无缝隙、多要素的地理国情数据,真正摸清了我省地理国情的“家底”。其中一些陕西“地理信息”格外受到关注。

      关注一:红碱淖将于2031年消失。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从监测数据可以看出,1976年红碱淖水域面积达到了峰值,从1976年到2015年,红碱淖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从55.5平方千米减少到28.7平方千米。按照目前的变化趋势推测,红碱淖将于2031年消失。

      关注二:陕北植被覆盖结构明显好转。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了陕西省榆林市和延安市,总体面积为9万平方千米。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较为脆弱。监测结果显示,2000年到2012年,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由31.21%上升到52.84%,变化率为69.3%,植被覆盖结构明显好转。变化最为显著的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和延安市北部。

      关注三:西安应尽快建地表沉降监测预警机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统一供水网络未能覆盖的人口密集区局部地下水超采,周边大规模建设,区域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造成了一些地面沉降灾害的活跃区。测绘部门选取西安市主城区1000平方千米区域作为监测对象。2007年1月到2013年9月,监测区域内最大沉降量为57.5厘米,沉降量超过5厘米的面积为82.42平方公里,沉降中心位于鱼化寨、丈八沟、电子城、长延堡和等驾坡街道。监测结果显示,西安市地表沉降对地表、地下建筑物,管线等设施构成威胁,直接影响沉降严重区域居民生活,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十分必要。

      关注四:秦岭北麓露天采掘场10年增幅超50%。秦岭北麓是优势矿产资源的集中区,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步伐的加快,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对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测绘部门分别获取了2001年和2010年露天采掘场数量。监测结果显示秦岭北麓露天采掘场10年间从400个增加到634个,增幅超过了50%。

      关注五:陕西省东西跨度538.39千米,南北跨度874.14千米。西安市东西跨度200.61千米,南北跨度116.25千米;陕西最高点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71.20千米;最低点为白河县与湖北交接的汉江右岸,海拔168.60米。(来源:西安日报  记者 王昕 实习生 武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文热点